——第一人称,真人真事,说给你听
先打个招呼,我是阿诚,八年前拎着两个二十八寸箱子落地成田机场,当时心里跟放烟花似的:动漫同款街景、便利店24小时不打烊、新干线嗖嗖跑,感觉下一秒就能过上日剧男主的清爽人生。结果呢?八年过去,我人还在东京,箱子变成了房贷、育儿袋、公司门禁卡,烟火早就熄了,只剩下一肚子真话想往外倒。今天这篇,就当我跟老朋友的深夜语音,一条一条掰开揉碎,告诉你:为什么“别再向往日本”这标题,一点也不夸张。
一、工资看着高,其实不经花
先说钱,大家最关心的。2025年日本全国平均年薪460万日元,东京能冲到510万,听着折合人民币二十多万,对吧?但这笔钱得先扣掉住民税、所得税、社会保险,一刀下去少了两成半。再扣掉房租,我在东京足立区租个两室一厅,离地铁站走路十二分钟,月租就要十五万日元;如果想住到山手线内侧,那直接翻倍。再加上水电网通信、国民健康保险、孩子保育费,每月固定支出就去掉三十万日元。剩下十万日元要负责吃喝交通应酬——一碗拉面一千日元起跳,周末带孩子去个室内游乐场,门票四千日元,眨眼就没了。所以别被年薪百万日元吓到,真正落袋可自由支配的,也就四分之一。
二、加班文化改不掉,九点下班算“早退”
网上老有人吹“日本已经推行六点下班、弹性工时”,我负责任地讲:那是少数外资或IT初创公司。我待的商社,表面打卡九点上班六点下班,实际六点半没人动,七点算早退,八点领导才起身。厚生劳动省2023年统计,日本全职员工每周实际工时是36.5小时,但统计口径里有大量“服务残业”——就是电脑一关、报表带回家做,不算在公司工时里。我最高纪录连续三周每天凌晨两点睡,第二天七点再挤电车,靠便利店能量饮料续命。周末名义双休,邮件群里照样滴滴响,领导一句“有空确认下”,你就得抱着电脑去咖啡厅加班。别问加班费,超过法定36小时部分才给1.25倍,多数公司直接给调休,可哪有时间调?年假十天,真正敢一口气请五天的同事,至今没见过。
三、职场空气让人窒息
日企最讲究“读空气”。举个我亲身的例子:去年部门业绩不好,开朝会时部长黑着脸,大家连咳嗽都不敢大声。中午我去茶水间泡咖啡,碰到部长也进来,我礼貌地点头说“您辛苦了”,部长回了句“天气真热啊”。我脑子一抽回了句“是啊,今天三十五度”,结果全部门同事下午看我的眼神都变了——原来部长那句“天气真热”是暗示“业绩火热”,我该接“我们得加把劲”才对。就这一句话,让我在之后的半年里,被边缘化到连团建都不叫我。日本人不会直接骂人,他们用沉默、用眼神、用把你当空气的方式告诉你:你不合群。这种冷暴力,比挨骂难受一百倍。
四、外国人永远是“客人”
我在日本第八年,拿的是永住签证,日语一级,可一旦出事,最先被问的就是“你真的是日本人吗”。去年我电动车逆行被交警拦下,对方开口第一句:“外国人懂日本交通规则吗?”我把驾照、住民票、保险全掏出来,人家还是把罚单开成“外国人特别注意”那一栏。公司晋升更现实:同期进公司的日本同事,第四年就升主任,我第七年才给了一个“准主任”头衔,理由居然是“担心外国人突然回国,造成业务断层”。我表哥在关西做IT,技术骨干,带三个日本人手下,可每次见客户,对方还是把名片先递给刚毕业的小日本助理,再斜眼看他:“这位是翻译吗?”那种被永远当外人的滋味,住得越久越明显。
五、孩子教育,是把软刀子
很多人想来日本图个教育轻松,不卷。确实,公立小学下午两点就放学,可真正的战场在“塾”。我闺女二年级开始,全班三分之二去补习班,不去就掉队。东京都内一家普通“学習塾”,小学生一周去三次,每次两小时,月费五万日元起跳。到了小升初,想考私立,那就得“受験戦争”,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刷题,家长跟着做信息搜集、面试训练,比国内家长群还疯狂。我算过一笔账: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平均要花两千万日元,折合人民币一百万,这还没算如果考不上国立大学去私立医科的差额。看着邻居孩子每天背十几公斤书包、夜里十一点还在书桌前,我就问自己:这算轻松吗?
六、医疗不排队,但钱包排队
日本医保号称全民覆盖,自己只掏三成。真相是:三成也肉疼。去年我做了个小手术,住院四天,账单出来四十万日元,医保后还要自付十二万。牙医更夸张,一颗种植牙三十万日元,医保不管。孩子感冒发烧去趟儿科,诊察费五千日元起步,再配点退烧糖浆,一万日元没了。最麻烦的是急诊资源少,夜里孩子烧到四十度,跑遍附近三家医院都关诊,最后打车半小时才找到一家夜间急诊,挂号排队两小时,等拿药天都快亮了。那一刻,我无比想念国内二十四小时的三甲医院。
七、孤独感能把人淹死
日本是“无缘社会”这个词的发源地。我住的公寓楼,一层八户,住了五年,只和对门说过三次话。每天回家,电梯里遇到邻居,彼此点头微笑,然后沉默。周末想找人踢球,群里喊半天,最后一个人抱着球去公园投篮。最惨是生病,发烧到三十八度,还得自己去便利店买粥、买药,回来一边烧热水一边掉眼泪。国内一个电话,爸妈、同学、同事轮番送饭;在这儿,你就是一座孤岛。去年冬天,隔壁独居大叔去世,两周后才被发现,那味道整条走廊都闻得到。物业在群里通知“请节哀”,大家回个“辛苦了”,第二天一切照旧。这种冷漠,比冬天零下五度的风还刺骨。
八、“终身雇用”已成传说
很多人以为日本公司铁饭碗,其实泡沫经济早破了。我第一家公司是传统商社,2019年业绩下滑,直接砍掉整个东南亚部门,三十多号人“希望退职”,其实就是逼人辞职。补偿金只给三个月工资,爱签不签。我表哥更惨,他在大阪一家制造厂做设计,疫情三年订单腰斩,公司干脆宣布破产清算,连补偿金都没拿到。现在日本流行“契约社员”“派遣社员”,说白了就是合同工,一年一续,随时走人。想找正社员?学历、年龄、日语、人脉一个都不能差。我三十二岁跳槽,面试时被问得最多的是“你打算在日本待到退休吗”,潜台词就是:怕你跑。
九、自然灾害是悬在头上的剑
住日本,就得跟地震、台风、火山灰做朋友。2018年大阪北部六点一级地震,我正在办公室二十三楼,整个楼左右晃了快一分钟,天花板掉灰,女同事当场吓哭。手机警报响成一片,电车全停,我走了四小时回家,沿途便利店全被抢空。去年台风“海贝思”过境,我们小区地下停车场淹水,邻居的车全泡汤。最吓人的是,这不是偶发,是日常。每年三月到十月,手机地震速报响个没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是晃一晃,还是真的“大地震”。买保险?地震险另外算,一年十万日元,还不一定全赔。这种提心吊胆,是滤镜照片里永远不会告诉你的。
十、想回又回不去的“夹层感”
八年下来,我户口迁出来了,国内社保断缴了,朋友圈也变成一半日本人一半中国人。每次回国,老同学拉我撸串,聊的是学区房、股票、拼多多砍一刀,我插不上话;回到日本,同事聊的是职棒、大相扑、新出的手办,我还是插不上话。卡在中间,两边都不是家。有前辈劝我入籍,说“入了就能被当日本人”,可我心里明白,肤色、口音、思维方式,哪是一张护照能解决的?也有人劝我干脆回国,可孩子已经上日本小学,妻子也习惯了车站商店的彬彬有礼,回去又担心她适应不了。于是就这么耗着,像夹在两块玻璃中间的苍蝇,看得见两边,却飞不出去。
写到这儿,你可能想问:既然这么惨,为啥不早点撤?说实话,日本确实有它的好:街道干净、治安稳定、办事按规矩、服务业让人舒服。可这些“好”,就像甜品上的那层糖霜,吃第一口惊艳,吃多了牙疼。真正过日子,你得啃下面的面粉——房租、税金、加班、孤独、歧视,每一口都噎人。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刷着小红书,看樱花漫天、看电车里的JK制服、看深夜食堂,心里痒痒想来日本定居,我作为过来人,只想拍拍你肩膀:先把滤镜摘了,把上面这十条认真读三遍。日本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只是一个把优点和缺点都极致放大的普通国家。能受得了,你就来;受不了,趁早断了念想。毕竟,向往是免费的,生活是要买单的。
最后,用我闺女最近问我的话收尾:
“爸爸,为什么我们周末不能像动画片里那样去野餐,而要去补习班?”
我愣了半天,只能说:“因为爸爸住在日本。”
她眨眨眼:“那我们能不能不住日本了?”
我苦笑,答不上来。
这,就是我八年最真实的答案。
网络炒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