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老家放狠话护犊子,转身却向美国交了投名状?
在古吉拉特邦的燥热空气里,莫迪又回到了他最熟悉的角色——一个从人民中走出来的强人。他对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那些小店主、小企业家、赶着牛羊的牧民,拍着胸脯保证:“你们的利益,就是我的命根子!”这番话掷地有声,听上去像是要跟谁拼命。
他要拼命的对象,远在华盛顿。那里的政客们正拿着一份清单,要求印度敞开国门,让美国的零售巨头和农业资本长驱直入。莫迪心里跟明镜似的,真要这么干了,他眼前这些给他投票、视他为神明的乡亲们,不出三个月就得被冲得七零八落。那些在“超市每一条通道上”顽强抵抗的印度本土小品牌,恐怕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可就在这番慷慨激昂的“护犊子”宣言之前,新德里已经悄悄地递上了一份“投名状”。印度向美国人承诺,会减少从俄罗斯进口的廉价石油。这笔买卖,印度可是赚得盆满钵满,现在为了安抚美国,只能忍痛割爱,少赚一点真金白银。这就像两个壮汉在掰手腕,嘴上喊着“我绝不屈服”,桌子底下却悄悄松了半寸力气。
这盘棋,对莫迪来说,实在是太难下了。一边是美国挥舞的50%关税大棒,这根棒子要是真砸下来,印度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对美出口产业链,可能瞬间就要断掉。苹果公司正雄心勃勃地要把iPhone 17的生产线全部搬到印度,实现首次“印度制造,全球首发”的壮举;还有印度的纺织品、珠宝、药品,都指望着美国这个大买家。这每年近千亿美元的生意,对嗷嗷待哺的印度经济而言,是续命的甘泉。
另一边,是美国人开出的价码。除了让他别再占俄罗斯的便宜,就是要他开放国内市场。石油的钱,损失的是国家和少数大石油商的利润,疼,但还能忍。可要是开放了零售业和农业,那动摇的就是国本,是他莫迪的执政根基。他眼前这些古吉拉特邦的父老乡亲,就是他权力的源头。
所以,他选择回到古吉拉特邦喊话,不是没有原因的。这里是他的“龙兴之地”。他8岁就加入了那个带有浓厚印度教色彩的准军事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从一个基层宣传员干起,一步步爬上权力阶梯。这个组织的底色,就是强调“Swadeshi”,也就是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对外国资本天然带着一股警惕和排斥。这种思想,早已刻进了莫迪的政治基因里。
2001年,他回到这里担任首席部长,一干就是十几年。他把这个以农业为主的邦,硬生生打造成了工业产值占全国16%、出口占22%的经济引擎,赢得了“印度广东”的美名。可这个“广东”的底子,跟我们珠三角完全是两码事。这里75%的人口,依然靠土地和牛羊过活。
他演讲中提到的每一个人群,都精准地对应着古吉拉特邦的经济支柱,也是他最不能得罪的铁票仓。
就说乳制品吧。这里是印度“白色革命”的摇篮。我们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印度的“阿मूल”(Amul)牛奶,它背后就是千千万万个小牧民组成的合作社模式。正是这种模式,让印度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乳品生产国。这场革命的领导者,被称为“印度牛奶之父”的维尔吉斯·库立恩(Verghese Kurien),他的理念就是将权力赋予农民。要是美国那些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大型牧场和跨国乳制品巨头冲进来,阿मूल神话恐怕一夜之间就要破灭,库立恩的棺材板都压不住。
再看看珠宝业。古吉拉特邦的苏拉特市,有个响当当的名号——“世界钻石之都”。全球每10颗钻石,就有9颗是在这里切割和抛光的。这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家庭作坊和技术精湛的工匠。他们制作的花瓶、首饰盒、项链,看起来不起眼,却养活了无数家庭。美国的关税大棒要是落下来,苏拉特昏暗的打磨车间里,不知会有多少灯火就此熄灭。
所以,莫迪必须在老家摆出“斗士”的姿态,他要让乡亲们看到,他还是那个从他们中间走出去,会为他们拼命的纳伦德拉。这种政治表演,华盛顿的老油条们当然也看得懂,选举政治嘛,无非就是那么些套路,所以白宫那边也是风平浪静,没把这番狠话太当回事。
问题是,政治和外交,终究不是靠喊口号就能解决的。关税的利剑悬在头上,二级制裁的阴影也越来越近。莫迪嘴上安抚了老家人,可回到新德里的办公室,面对的还是那份冰冷的现实。出口市场一旦萎缩,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他今天在古吉拉特邦收获的掌声,明天就可能变成抗议的口号。
想找别的出路?远水解不了近渴。至于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市场,恐怕也只是想想而已。古吉拉特邦生产的那些手工艺品和农产品,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面前,又能有多大的竞争力呢?
莫迪现在就像一个走钢丝的演员,一边要对国内的观众笑脸相迎,展现高超的平衡技巧;另一边又要对那个手握剪刀的美国,不断地作揖和妥协。他这场“老家保卫战”,看似是对外强硬,实则是对内维稳。只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人政治前途的博弈中,他脚下的那根钢丝,还能绷多久?这才是真正考验这位政治强人的地方。
网络炒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